改写沁园春雪

  改写沁园春雪(一)

  清晨。一位巨人,伫立在陕北的高山之巅。他的脚下是蜿蜿蜒蜒的黄河,远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

  二月,一连几天大雪,北国大地茫茫皑皑。天上飞舞着鹅毛大雪,北风劲吹,纷纷扬扬。他抬眼远望,一片迷茫,巍峨的长城,只能看到一个轮廓。起伏的崇山峻岭全被积雪覆盖,只剩莽莽一片;原本汹涌奔腾、滔滔东去的黄河,只有坚冰泛着白光。白雪包裹的山脊,仿佛一条银白的巨蟒向远处游动,在纷纷的飞雪中又似凌空飞舞;往日雄伟的秦晋高原有如穿上白袍,更像一群白象,在广袤的大地奔驰。望着这银蛇翻舞般绵延千里的群山,望着这蜡象奔驰般莽莽的秦晋高原,巨人思绪绵绵,浮想联翩:眼前的景象是何等宏伟何等壮阔!可是,要想领略北国更加妖娆的美丽风光,还得等到天晴——那时,红日东升,霞光万丈,映照着千里雪原,就像一个俊俏的姑娘,白衣红裙,那是何等娇媚呀!

  雪渐渐地小了。雪光映着他坚毅的面庞。面对着这壮丽的北国风光,巨人心里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祖国的江山是多么的美好啊!他心潮澎湃,思绪纵横,不禁想起,在历史上,有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为了这片土地比权量力,斗智斗勇!他想起了秦始皇,想起了那个统一全国文字、货币、度量衡的“千古一帝”;想起了汉武帝,想起了那个叫匈奴人闻风丧胆、声威赫赫的大汉皇帝。他们虽然武功卓着,却稍欠文治。前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刚一统天下便大修阿房宫,到头来“戍卒叫,函谷举”,皇位传到二世便到了头;后者夷李陵九族,逼使他走投无路,投降匈奴,还对为李陵辩护的太史公司马迁滥施宫刑,确实是历史的败笔。还有那个唐太宗,那个宋太祖,虽然治国有方,但前者未当政前发动“玄武门事变”,兄弟残杀,为后来者所非议;后者玩弄“杯酒释兵权”的权谋,也为史家所不誉,留下身后的遗憾。他又想起了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率领铁骑,夷平中亚,直捣欧洲,终因补给无着而壮志难酬,令后世英雄扼腕长叹!

  想到这里,他挥一挥手,打断了自己的思绪,“都过去了,都成为历史了!”他望着山顶迎风招展的红旗,听着回荡在山谷的嘹亮的军号,看着山坡上正在垦荒的军民,和在山下操练的一列列整齐的队伍,他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油灯,井冈山上的红旗,仿佛耳畔又响起腊子口、娄山关的军号,乌蒙山、六盘山的马蹄……他的心潮如黄河决堤,一泻千里:昔日风流,已随雨打风吹去;真正数得上风流人物的,还得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风停了。雪住了。他的身后,是一轮火红的朝阳。

  改写沁园春雪(二)

  中国的北方,一到了冬天,就别具一种风光。仿佛在一瞬间,有一双万能的手,把天地妆点成一个冰雪的世界。到处都是冰在生长,到处都是雪在飘飞,到处都是满眼的纯净透明。似乎整个空间凝固了,时间也因此而停滞不前。到了这个时候,你不由得忘记了你自己,仿佛你就是银冰,你就是那雪,你早已成为那冰雪的一部分而与这个纯白的世界融为一体,直到那春雷来把你唤醒的那一刻的到来。

  你就放眼去看吧,那长城的内外,绵绵数千里,你再也看不到第二种颜色。只见一片苍苍莽莽,向着远处延伸,延伸,直到那山与云、与天再也无法分开了。,你看吧,平日里,那波涛滚滚的黄河,此刻也停止了它的喧嚣,不见了一层浪,不见了一丝波纹,它只是沉默着,沉默着,仿佛一个思想者,在积蓄着他浑身的力量。你看吧,苍茫的天地间,群山蜿蜒,仿佛有数不清的银色小蛇在欢快起舞;高原起伏,又有无数的巨象在尽情狂奔。好像要和那全能的老天一比高下。

  恍惚之中,天放晴了,一轮红日升起了。晶莹的雪野中,似有百花竞放。这无边的空阔一片绚烂……

  改写沁园春雪(三)

  恍惚之中,天放晴了,一轮红日升起了。晶莹的雪野中,似有百花竞放。这无边的空阔一片绚烂……

  中国的北方,一到了冬天,就别具一种风光。仿佛在一瞬间,有一双万能的手,把天地妆点成一个冰雪的世界。(www.haocihaoju.cn)到处都是冰在生长,到处都是雪在飘飞,到处都是满眼的纯净透明。似乎整个空间凝固了,时间也因此而停滞不前。到了这个时候,你不由得忘记了你自己,仿佛你就是银冰,你就是那雪,你早已成为那冰雪的一部分而与这个纯白的世界融为一体,直到那春雷来把你唤醒的那一刻的到来。

  你就放眼去看吧,那长城的内外,绵绵数千里,你再也看不到第二种颜色。只见一片苍苍莽莽,向着远处延伸,延伸,直到那山与云、与天再也无法分开了,你看吧,平日里,那波涛滚滚的黄河,此刻也停止了它的喧嚣,不见了一层浪,不见了一丝波纹,它只是沉默着,沉默着,仿佛一个思想者,在积蓄着他浑身的力量。你看吧,苍茫的天地间,群山蜿蜒,仿佛有数不清的银色小蛇在欢快起舞;高原起伏,又有无数的巨象在尽情狂奔。好像要和那全能的老天一比高下。

  恍惚之中,天放晴了,一轮红日升起了。晶莹的雪野中,似有百花竞放。这无边的空阔一片绚烂……

杜甫:秦州杂诗·莽莽万重山

  《秦州杂诗·莽莽万重山

  作者:杜甫

  原文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平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www.haocihaoju.cn)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