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的诗意

  江雪的诗意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1、绝:无,没有。
  2、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3、人踪:人的脚印。
  4、孤:孤零零。
  5、蓑笠: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6、独:独自。

  诗意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
  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江雪》。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www.haocihaoju.cn)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从来落雪时

  记得诗人云水写过这样一句诗,“清心何所往,从来落雪时”。

  我深深地被这诗句打动了。或许,那也是我所希望的岁月,与云水有着同样的感悟。我们一样,向往有一处清心素白的去处,她是那么干净,那么安宁,那么令人垂爱。

  一说到雪,总会重温一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那夜深人寂后的西湖,湖中人鸟声俱绝。那两三粒小的人影,在舟上,是那么寂静而辽阔。它是辽阔的眷恋,也是寂静的忧伤。

  再看柳宗元的《江雪》,我发现有一群扑棱棱的心灵,已在千山鸟飞绝的雪画里驻足了千年。

  江雪里的雪,是一个人的江雪,一个人的孤独。是一个人隐在江湖,独自垂钓着尘世,那月挂一盏灯。仿佛告诉我们,十二月走来一个风雪客,他为岁月披回一身风雪。而我此间,只愿做一个坐在青灯下,沏一杯陈年普洱,温一壶老酒,等着每一个十二月的到来,与君共饮岁寒,虚度那些苍绿的光阴。

  提落雪,我总会想起故乡。想起满院子的白雪覆盖,满杏枝的雪,把杏树压得很低,那低低的老杏树,或许是被一场一场的大雪压弯压低的吧。

  我家院子里,或许因为有了几棵杏树,在冬天鸟雀多了起来。记得儿时,冬天最喜欢的事,就是盼着下雪,因为下雪后,我家哥弟比我更乐,他们可以在院子里套麻雀。不过我从来都没记得他俩套住过,只是,那种与落雪一般纯净而童真的美好,把一颗童心洗得清澈而晶莹。常常为这样的记忆安抚着自己,因为有着美好的安抚,我忘记了自己是那般的年岁。那一朵朵洁白的雪,住在我的心里,它永远是一个美丽的少女。我深深留恋着,为岁月留着一颗初心。

  再说雪小婵的银碗里盛雪,似乎把一朵禅意的雪住在她的灵魂里。在她的心里,住着一朵禅意的雪,宛若一枝清淡莲花,一盏明月光。那是雪小婵这一世的银碗盛雪。我们触摸不到,不敢触碰的干净与白素,清寂而繁华不惊,清幽而简逸安然。我没有这样的银碗,来盛放这尘世的雪,也没有禅园听雪。我只是在心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雪庐,此庐白且素,它在故园边,也在我的梦里。

  有一段日子,不再去文字里游荡。在别处,却常念及身边的好。前几日在微信圈里看到这样的雪景,故乡的大雪纷飞,忽然间想家了。我急给母亲挂了电话询问寒冷。而母亲的话语里总是不让我牵挂她。母亲说,今年的大雪要比往年多,几场雪下过,院子里的雪,怎么也扫不完,杏树上,屋顶上,墙角,总是白的,有时看得有点感伤。自父亲在一个冬天离开人世后,我对冬天非常敏感,尤其雪天,以往常做着大雪纷飞的梦境,我常常在梦里见到父亲,身披一身白雪,站在我家门外,我怎么唤他,他都不理我,也不肯进家门。每每醒来,泪水冰冷挂在脸上。父亲离世多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好久不再做这样的梦了,但一听到母亲的话,心中不由升起同样的悲伤,我想如今梦不到父亲了,他在天堂一定温暖,我也要心安了。

  前几日,中原也下起了大雪,白茫茫的世界,覆盖这一颗白茫茫的心。

  小王子推荐给我的一首《南山南》民谣。有一句,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唱起来很揪人心。此刻,我蜗居在北方,看一场大雪纷飞,心中似乎念及一个过去。雪花打在我家的窗玻璃上,瞬间溶化了,那一瞬间的溶化,我又似乎看到了南方艳阳里的春暖花开。艳阳里的红衣是我,那个白衣少年在一直叫着我的名字。我只是,只是,不敢答应着他的声音,我像极了一只蝴蝶,一直要飞,不肯停留,不肯回望,我不肯在那双清澈的眼眸里,袒露出我的最初。

  人生常常这样的走着与自己不同的路上,在这暮色里,窗外已是万家灯火,屋里的我,踩着温暖的灯光,温暖满满,幸福满满。仿佛,在我的脚底,快要生长出春天里的绿芽来,那充满生机的绿芽,正沿着我的身体蔓延。于一个人心中有雪的夜晚。一个鲜绿的夜晚。

改写江雪

  改写江雪(一)

  今年的冬天来的特别的早,山上的鸟儿都飞走了,连山间的小路上也不见一个人影,在山脚下的小木屋里住着老渔夫和他的家人。

  因为冬天来的早,连过冬的事物都没来得及准备,于是老渔夫决定今天要到江上钓一些鱼回来过冬,他戴上斗笠,穿上蓑衣,拿起鱼竿划着小船来到了江中心。他把鱼钩抛进水中,自己手握鱼竿,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水面,静静地等待着。

  可是等了好半天也不见动静,北风呼呼地吹着,老渔夫被冻得瑟瑟发抖,可他依然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突然,鱼竿有些晃动,老渔夫赶紧把鱼竿猛地向上一提,果然是条大鱼,他喜出望外,心想:这下孩子们今年冬天可有食物吃了。他哼着小曲回到了家,和他的家人共同享受着快乐。

  改写江雪(二)

  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地上铺了厚厚的积雪,踩起“嗄吱嘎吱”地响,显得天地特别寂静。天气真是太冷了,冷得让人不停地打颤,冷得万物中挺直腰板的只有梅花。山林中听不见鸟的鸣叫,看不见鸟的身影,甚至连最勤劳的人们都关紧了家门,不肯外出一步。

  人们都屈服于风雪了。我只好独自一人漫步在湖边,天空中挂着一轮弯月,伴随它的也只有为数不多的星星。

  可正当我想离开的时候,远处出现了一个小黑点,我顿时有种莫名的兴奋。那个黑点一点一点靠近了,我这才看清是一条小船,船上的老翁神态自若,熟练地操纵小船的行驶。这个老翁头戴箬笠,身穿蓑衣,嘴叼烟斗,白须飘飘,好不悠闲。我问那老翁:“老大爷,现在来干什么呢?”老翁听后微微一笑,说:“垂钓来了!”我听后十分疑惑,大冬天怎么钓鱼呢?刚想问,老翁接过话头:“钓鱼无意求啥,只图个乐儿,这一番美景,没人观赏,可惜哟!”我听了,有些茫然,但思索片刻后,醒悟了。此时月亮旁的乌云散开了,天空的“棋子”——星星,一个个又挂起了灯笼,湖面变得银光闪闪。我带着收获离去了。

  钓鱼不图鱼,而要乐,这才是真正的钓鱼。

  改写江雪(三)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我独自漫步在冰天雪地中。荒芜的山谷死一般沉寂,幽静的小路似乎没有尽头。

  眼前,皑皑白雪覆盖在那望不到头的小路上,更显几分寂寥。身后,留下了两行孤独的脚印,仿佛在埋怨世道的沧桑。头顶,不见鸟儿盘旋的踪影,耳旁,不闻鸟儿欢快的叫声,只有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将所有的憧憬无情地击碎。

  突然间,我感觉白色的山顶仿佛绿了、红了,可再抬头望去,那山峰却依旧死气沉沉,丝毫没有半点生机。(www.haocihaoju.cn)现实以闪电般的速度将美好摧毁,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与绝望。

  来到江边,登上小船,我独自一人驾着它驶向江心,江水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显得更加平静,平静得如同一面镜子。岸边的树枝上压满了雪,但它却没有弯腰、低头,仿佛在与风雪作着强劲的斗争。看到它们,我心中不禁升腾起了一丝怜悯之情,它即我,我如它,此时的我多像这迎风抗雪的枯枝呀!

  不多时,我的蓑衣、斗笠、鱼竿上已堆满了厚厚的积雪。它们,就像生来不屈的战士昂首挺立。鱼竿虽细,但它却仍抱有一丝希望,希望在寒冷的冰水中钓到一条小鱼、小虾,不需要肥硕的大鱼,即使是一条小鱼小虾,也算不虚此行啊!

  雪仍在下着,我依旧执着地孤独垂钓,眼前寂静荒凉的芦苇丛、群山、树叶,虽然孤独,但却不“死”。紧握钓竿的我,不禁思绪万千,我想起了早逝的亲人,想起了远离自己的朋友,难道孤独的我真要一事无成吗?不,绝对不会的,连这些小花小草都不屈于风雪,我又怎能向风雪低头呢?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明年春暖花开之际,我一定会官复原职,一定能为民谋利为民造福……想着想着,我的心中似乎宽慰了许多,钓竿也突然间有了动静……

江雪柳宗元_江雪古诗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一只也没有了。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ì):蓑衣,斗笠。

  译文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