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居即事

  《山居即事

  作者:王维

  原文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翻译

  寂寞独居,门扉紧掩,
  孤独的看着夕阳逐渐落下。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
  行人归宅,柴扉紧掩。
  绿竹生长,红莲花瓣掉落在老叶上。
  渡口处升起袅袅炊烟,
  到处可以见到归家的采菱人。

  赏析

  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故衣”指莲花败叶。“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www.haocihaoju.cn)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一个人能走多远?

  “一个人能走多远?”这是我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以致于我的梦里时常出现飞碟似的怪物,或者自己变成一只鹰,无休止的翱翔,整个梦境就飘摇在行进的途中。

  我已携着这样的梦走了不近的一段路了。母亲的苑囿已离我远去。

  记忆中,我终日蹒跚在那个篱笆圈就的狭小天地里。多少次,我眼巴巴的望着母亲从那扇柴扉走出去。她去了哪儿呢?我不哭。我只呆呆地想。我小小的身子够不着那柴扉的闩套。那竹篾圈成的圆环斜斜的套在那根高高的木桩上。我的整个的愿望也被这枚粗劣的竹环套住了。我只能想,可我又能想出点什么呢?那圆筒似的天空里除了几缕飘荡的白云就什么也没有了。这样的时候,我就巴望着春天的降临。那时,几根牵牛花的藤蔓就会从墙头探进来,那灰黑的底色上就会泛出几缕温暖的绿意;偶尔,一两只蝴蝶或者蜻蜓就会从我的头顶飞过。我感到,春天正悄悄地向我靠近。

  春天终于来了,虽然迟了一点,但她终究还是羞答答地来了。这迟来的春天是为我而姗姗来迟的吗?我似乎等了许久,又似乎在一瞬间,我的被几根藤蔓缠绕着的瘦伶伶的春天忽而鲜活起来。满眼是丰润的绿!满眼是流淌的绿!满眼是受用不尽的绿!生命在一瞬间慷慨起来。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富足与奢豪。我的目光被牵扯得闪烁出恒久而幽远的光芒。

  远方在哪里?哪里是远方?

  “远在远方,比远方更远。”诗人说。

  望了很久。想了很久。终于,目光倦了,思维疲了,我软绵绵地跌落进现实中来。不知过了多久,我睁开依然疲倦的眼,眼前突然一亮:一颗漂亮的玻璃球躺在路中央。我欣喜地拾起它,如获至宝。再下意识地朝前望望,希望寻着点别的什么。哈!那里有一截橡皮筋儿,再远一点还有一粒花纽扣儿呢!……我整个地活泛起来,一路寻下去。我忘记了悄悄行进的春天。那时,一只蚂蚁正从路边的洞口爬出来,爬向远方。我也悄悄地上路了,去寻觅更多的玻璃球,更多的橡皮筋,更多的花纽扣……

  这似乎就是我的童年了,又似乎不是。那一路的寻觅似乎缺了点什么,定定神一想,又似乎什么也不缺。但那小小的拾荒者的****里总有一种莫名的近似饥饿的失落与渴望,挥之不去,去之复来,鬼魅般缠绕着我。我只能一路寻下去。

  前面似乎传来一种声音。那声音似乎很远,又似乎很近;似乎是洪大的,又似乎是细切的。是圣母的吟唱?是千年的歌谣?从高山之巅飘来,从幽谷中溢出;瀑布般汹涌澎湃,泉水般叮叮咚咚……我凝住了,倾听良久。我长久的失落与渴望在一瞬间奇迹般消隐,我感到无比的充盈与愉悦,近而产生一种趋近的****与冲动。我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循声而去。

  眼前横着几间茅屋。土坯墙,木条窗,低矮而丑陋。那神奇的声音就来自那猫眼似的小窗。我放慢了脚步,屏住呼吸,轻轻地走过去。我生怕惊扰了那令我神往的歌唱。我满眼的虔诚,满心的狂喜,走近,走近……

  我已经站在小屋的门槛了。那声音戛然而止。有些暗淡的小屋里几双眼睛惊奇地望着我,如黑夜里闪耀的星星。一位剪齐耳发的姑娘回过头来,微微地笑了笑。他们在干什么呢?我惊疑地望着他们,他们也望着了望我,然后埋下头去。刚才那奇妙地歌谣又萦绕在我耳畔,再漫过那堵小小的木窗,飘荡在小屋的上空。他们在干什么呢?我依然迷惑,但我的理智却分明地告诉我:我也该是这里的一份子。是的,这里的一份子!

  我留下了。带着新奇,任性而固执地留下了。我感到这里就是我冥冥中的去处。恰似一位美少年于万千佳丽中寻觅良久之后那倏然闪亮的眸光,那光芒闪烁的背后定然是一声喜极而斩钉截铁地惊呼:就是她!我也是这样地惊呼了一声,然后踅了进去。羞怯地,但却是义无反顾地!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声惊呼该算作我入学的一个小小的宣言吧,或者是我步入另一条道路前的一个辞行吧!不难想象,从此,在这所小茅屋和那座曾经圈囿我的小院之间,一个瘦小而蹒跚的身影开始了长久而执着的艰难跋涉。朝行暮归,暑来寒往,这似乎是一种无谓的叠复,一种奢侈的浪费,一种困顿的消磨……但我依然行进在这段平淡无奇的小路上。几度春花开,几度夕阳红,那孱弱矮小的身影强壮高大起来,那蹒跚犹疑的步履执着坚定起来,那稚气混沌的目光睿智明澈起来……那鼻涕稀稀的小男孩走过去了,走过来的是一个陌生的翩翩少年郎。小路依然。小草依然。甚至路边那块丑陋的顽石也没来及挪一下窝。

  接下来该要做一次真正的远行了。这似乎是在了却一个久远的夙愿。母亲的苑囿里,那个天真的小男孩蹒跚地踱了几步,他抬头望望圆筒似的天空,望望墙上几缕藤蔓的新绿,然后回过头来再望望我。

  我知道,他在催我上路了。

王维: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注释

  1、掩:关闭。
  2、柴扉:柴门。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翻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www.haocihaoju.cn)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