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与曹云金 | 曾是师徒如父子,何苦翻脸做仇人

  曾经的师徒,如今成了势不两立的仇人。曹云金发微博说要和郭德纲做个了结,但有些事如果不放下,如何了解?

  郭德纲与曹云金之间的恩恩怨怨已经吵了近十年。而这两天他俩又上了热搜,成了热点。

  起因就是不久前郭德纲在微博上发了一本德云社的家谱,并说要清理门户。

  虽未指名道姓,但是也很明确地将曾经的弟子曹云金、何云伟逐出了师门,且措辞严厉。

  作为回应,曹云金发了长达六七千字的博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谢师恩,列罪状,明立场,决裂。

  细看曹云金的微博,其中真假是非恐怕连他们自己也都难以说清楚,只能是各执一词了。

  何况这么多年,那么多事的恩怨纠葛,哪里是简单的对与错能概括得了的呢?

  从微博中唯一可以看出来、也可以肯定的就是:郭曹二人曾为师徒,一起努力奋斗过,现在却成了势不两立的仇人。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其实患难的时候真情多,真正考验真情的是患难后的蜜月。

  人心大概如此,能共苦的多,能同甘的少。

  大概因为是共患难的时候,除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别无长物,彼此没什么好图的,而且创业维艰,也无暇顾及其他。

  等患难结束,条件改善,大家可以坐下来分蛋糕了,问题也就来了。在大部分人眼里,永远是自己付出得更多,得到的也理所应该更多。

  说好一起打江山,结果江山未固,内乱先起;说好一起创业,结果才看到希望又随即幻灭;说好要白头偕老,结果最终也没熬过三年之痛、七年之痒……

  于是,我们彼此怨恨、攻讦、谩骂,一副不置人于死地的狰狞面目暴露无遗。脸面尚且不顾,何谈往日恩情。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有时候也未必是忘恩负义,而是人心没有经受住患难后蜜月期的考验罢了。

  庄子主张:“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在越王勾践最危难、最落魄的时期,范蠡和文种不离其左右,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屈辱,最终灭吴而称霸天下。

  范蠡随即离开越国,弃政从商,成为了富可敌国的陶朱公。

  而留在越国的文种却被勾践赐死,理由是:“你教我七种方法攻伐吴国,我用了三种就成功了。还有四种没用,你替我去地下教教先王吧。”

  勾践诛文种,不是因为忘恩负义,而是面对万里江山,他实在是不希望有他人在枕边酣睡。

  范蠡的离开,与其说他睿智潇洒,不如说他比一般人少了一分对人心的幻想。

  留下来又能怎么样呢?要么和文种一样含恨而死,要么拼个玉石俱焚,将自己一手建起来的王国再亲手毁灭。

  既然曾相濡以沫,就更应该相忘于江湖。

  忘了是谁说过:“我们不能成为仇人,因为曾经彼此相爱;我们也不能成为朋友,因为曾如此伤害。”

  郭德纲曾经说:“随便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离他远点,雷劈他时会连累到你。”

  但是,对待有些事情,如果不大度一些,不用等雷劈,自己也会把自己击败。

  《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一节,探春曾感慨:“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很多时候真的是这样。一个强大的人,别人可能奈何不得,唯独自己可能将自己置于死地。

  郭德纲与曹云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能发生么呢?既无杀父之仇,亦无夺妻之恨,无非也就是利益分配问题。

  既然有利益有纠葛,一拍两散,有必要就通过法律解决,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也就是了。

  想想曾经的同舟共济,想想曾经的师徒之谊,也不至如此不顾斯文,攻讦谩骂。

  非得闹个不是你死就死我活。但是别人死了,自己也未必能活,倒是伤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时候多。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在面临死亡时说道:“如果我有一颗心,我会将仇恨写在冰上,然后期待太阳升起。”

  既然不再相爱,也未必要相杀。最好是成为陌路,相忘于江湖。如此,彼此还有一片海阔天空。

鼓励人自信的话

  鼓励人自信的话

  1、有师徒两位僧人,从很远的地方去灵山朝圣。一路上一边乞食一边赶路,日夜兼程,不敢稍有停息。因为在行前,他们发了誓愿,要在佛在佛诞日那天赶到圣地。作为僧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虔诚、不妄语,何况是对佛陀发的誓愿呢!

  2、高中毕业了。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大哭起来:“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最能欣赏我……”

  3、他说,他年轻时经商,在商海中搏命,赚了一些钱,挣下了一份产业。这中间,有失败有成功,有笑声也有眼泪,但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却总是离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欲望差很远。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则师徒朝圣的故事,大受感动之后,翻然悔悟。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朝圣者,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誓愿,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目标和实现誓愿,尽管每个人的目标和誓愿都不相同。其实只要你上了路,向目标靠近,你就已经到达了,因为每个人的灵山都不一样。关键是你要整装上路,要向前走!能走多远走多远……

  4、自我激励:一旦掌握自我激励,自我塑造的过程也就随即开始。以下方法可以帮你塑造自我,塑造那个你一直梦寐以求的自我。

  5、走向危机:危机能激发我们竭尽全力。无视这种现象,我们往往会愚蠢地创造一种追求舒适的生活,努力设计各种越来越轻松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生活得风平浪静。当然,我们不必坐等危机或悲剧的到来,从内心挑战自我是我们生命力量的源泉。圣女贞德(Joan of Arc)说过:“所有战斗的胜负首先在自我的心里见分晓。”

  6、内省:大多数人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看法来看自己。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反映很不错,尤其正面反馈。但是,仅凭别人的一面之辞,把自己的个人形象建立在别人身上,就会面临严重束缚自己的危险。因此,只把这些溢美之词当作自己生活中的点缀。人生的棋局该由自己来摆。不要从别人身上找寻自己,应该经常自省并塑造自我。

  7、规划目标:清晰地规划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但塑造自我却不仅限于规划目标。要真正塑造自我和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必须奋起行动。莎士比亚说得好:“行动胜过雄辩。”

  8、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9、直面困难: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针对一个问题的。二者缺一不可。困难对于脑力运动者来说,不过是一场场艰辛的比赛。真正的运动者总是盼望比赛。如果把困难看作对自己的诅咒,就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动力。如果学会了把握困难带来的机遇,你自然会动力陡生。 首先要感觉好 多数人认为,一旦达到某个目标,人们就会感到身心舒畅。但问题是你可能永远达不到目标。把快乐建立在还不曾拥有的事情上,无异于剥夺自己创造快乐的权力。记住,快乐是天赋权利。首先就要有良好的感觉,让它使自己在塑造自我的整个旅途中充满快乐,而不要再等到成功的最后一刻才去感受属于自己的欢乐。

  10、离开舒适区:不断寻求挑战激励自己。提防自己,不要躺倒在舒适区。舒适区只是避风港,不是安乐窝。它只是你心中准备迎接下次挑战之前刻意放松自己和恢复元气的地方。

  11、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然而,直到结束,都没听到。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12、尽量放松:接受挑战后,要尽量放松。在脑电波开始平和你的中枢神经系统时,你可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动力在不断增加。你很快会知道自己有何收获。自己能做的事,不必祈求上天赐予你勇气,放松可以产生迎接挑战的勇气。

  13、不要害怕拒绝:不要消极接受别人的拒绝,而要积极面对。你的要求却落空时,把这种拒绝当作一个问题:“自己能不能更多一点创意呢?”不要听见不字就打退堂鼓。应该让这种拒绝激励你更大的创造力。

  14、加强紧迫感:20世纪作者Anais Nin(阿耐斯)曾写道:“沉溺生活的人没有死的恐惧”。自以为长命百岁无益于你享受人生。然而,大多数人对此视而不见,假装自己的生命会绵延无绝。惟有心血来潮的那天,我们才会筹划大事业,将我们的目标和梦想寄托在Denis Waitley(丹尼斯)称之为“虚幻岛”的汪洋大海之中。其实,直面死亡未必要等到生命耗尽时的临终一刻。事实上,如果能逼真地想象我们的弥留之际,会物极必反产生一种再生的感觉,这是塑造自我的第一步。

  15、一句鼓励的话可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负面的话可刺伤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

  16、调高目标:许多人惊奇地发现,他们之所以达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太小、而且太模糊不清,使自己失去动力。如果你的主要目标不能激发你的想象力,目标的实现就会遥遥无期。因此,真正能激励你奋发向上的是,确立一个既宏伟又具体的远大目标。

  17、精工细笔:创造自我,如绘巨幅画一样,不要怕精工细笔。如果把自己当作一幅正在描绘中杰作,你就会乐于从细微处做改变。一件小事做得与众不同,也会令你兴奋不已。总之,无论你有多么小的变化,点点都于你很重要。

  18、但在穿越一片沙漠时,年轻的弟-子却病倒了。这时离佛诞日已经很近,而他们距灵山的路还有很远。为了完成誓愿,师-父开始搀扶着弟-子走,后来又背着弟-子走,但这样一来,行进的速度就慢了许多,三天只能走完原来一天的路程。到了第五天,弟-子已经气息奄奄,快不行了,他一边流泪一边央求师-父:“师-父啊,弟-子罪孽深重,无法完成向佛陀发下的誓愿了,并且还连累了您,请您独自走吧,不要再管弟-子,日程要紧。”师-父怜爱地看着弟-子,又将他背到背上,边艰难地向前行走边说:“徒儿啊,朝圣是我们的誓愿,灵山是我们的目标。既然已经上路,已经在走,灵山就在心中,佛陀就在眼前了。佛绝不会责怪虔诚的人,让我们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19、她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连3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

  20、把握好情绪:人开心的时候,体内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获得阵阵新的动力和力量。但是,不要总想在自身之外寻开心。(www.haocihaoju.cn)令你开心的事不在别处,就在你身上。因此,找出自身的情绪高涨期用来不断激励自己。

  21、这则故事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居士讲给我的。

  22、树立远景:迈向自我塑造的第一步,要有一个你每天早晨醒来为之奋斗的目标,它应是你人生的目标。远景必须即刻着手建立,而不要往后拖。你随时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些改变,但不能一刻没有远景。

  23、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

  24、敢于竞争:竞争给了我们宝贵的经验,无论你多么出色,总会人外有人。所以你需要学会谦虚。努力胜过别人,能使自己更深地认识自己;努力胜过别人,便在生活中加入了竞争“游戏”。不管在哪里,都要参与竞争,而且总要满怀快乐的心情。要明白最终超越别人远没有超越自己更重要。

  25、立足现在:锻炼自己即刻行动的能力。充分利用对现时的认知力。不要沉浸在过去,也不要耽溺于未来,要着眼于今天。当然要有梦想、筹划和制订创造目标的时间。不过,这一切就绪后,一定要学会脚踏实地、注重眼前的行动。要把整个生命凝聚在此时此刻。

  26、加强排练:先“排演”一场比你要面对的珲要复杂的战斗。如果手上有棘手活而自己又犹豫不决,不妨挑件更难的事先做。生活挑战你的事情,你定可以用来挑战自己。这样,你就可以自己开辟一条成功之路。成功的真谛是:对自己越苛刻,生活对你越宽容;对自己越宽容,生活对你越苛刻。

唐僧师徒取经后作文

  唐僧师徒取经后作文

  文/李思涵

  在宫殿中,唐王坐在龙椅上,看着面前的一摞摞经书,笑的合不拢嘴,边翻看边说:“你们比一比谁的功劳最大,朕便奖励谁五百两白银。”

  唐王这一说,师徒四人便吵了起来,悟空一怒之下,从椅子上跳起来,说:“一路上,要不是俺老孙为你们降妖除魔,你们还有今天?早就变为妖怪肚子里的美味了,难道不是我的功劳最大吗?”八戒听悟空一说,生怕这五百两白银被悟空夺去,忙说:“猴哥,你这么说可就不对了,你说,这漫漫取经路上,什么苦差事不是俺做的?就算是喂马,也是俺老猪的一份功劳。”猪八戒边说,鼻孔里还冒着粗气,似乎很生气的样子。沙僧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脱了破旧不堪的外套,露出一身的老茧,有的地方甚至还肿了起来,让人简直不忍心看下去。这时,他张开嘴,问道:“这一路上的行李是谁扛着的?”仅仅一句话,就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惊住了。正当唐王要将五百两白银赏赐给他时,唐僧又说话了,“徒儿们,莫要争吵,要不是为师一路上为你们指点迷津,帮助你们修成正果,你们怎能有今天的风采呢?所以,这五百两白银还是为师拿着吧。”说着,就要接过唐王手中的白银。说时迟,那时快,孙悟空一棒打翻白银……就这样,师徒四人便争执起来。

  眼看四人要打起来了,突然,唐王摇身一变,变为如来,说道:“看来你们四人还不够团结,只好再取一回经了,哈哈……”说完,便悠悠飘上了天,只留下了呆若木鸡的师徒四人。